是市场机遇还是利益链阴谋?
某二线城市中介公司员工以个人名义集中收购二手房的新闻引发热议,据链家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该城市中介人员购房占比达17.3%,较去年同期增长9.2个百分点,这种现象背后折射出怎样的市场生态?我们通过实地调研和多方访谈,试图揭开这层神秘面纱。
灰色操作还是市场规律? 某连锁中介门店经纪人李某透露:"公司要求我们优先推荐带看量高的房源,并给予3%-5%的奖励。"但业主王某却向记者展示了一份《房屋代持协议》,其中约定若中介人员以低于市场价20%的价格收购,需支付高额违约金,这种矛盾操作暴露出行业潜规则——中介机构通过员工购房形成价格锚点,既可稳定市场报价,又能获取差价收益。
信息不对称下的双重困境 在浦东新区调研发现,中介人员购房存在明显区域集中性:陆家嘴、张江等核心区占比达68%,但业主群体普遍反映:"中介带看时夸大房屋价值,签约后却以各种理由压价。"更值得警惕的是,某房产交易平台数据显示,中介人员购房后转售周期平均仅为45天,远低于普通购房者12个月的持有期,疑似存在"低价收购-快速转卖-赚取差价"的套利链条。
监管真空下的制度漏洞 住建部门人士证实,现行《房地产经纪管理办法》对中介人员自营购房无明确限制,但对比香港地区,其《地产经纪业条例》明确规定从业人员不得以个人名义持有超过3套住宅,且需定期申报,这种制度差异导致内地中介市场出现"合法灰色地带",某律所合伙人指出:"利用有限公司与个人账户的界限模糊,可能形成逃避税收的监管盲区。"
多方博弈中的破局之道 面对市场乱象,多方正在寻求解决方案:
未来趋势与风险预警 虽然中介购房短期内难禁,但行业专家预测将催生三大变革:
当房产中介从服务者转变为市场参与者,这场"角色转换"正在重塑行业生态,我们呼吁建立"从业人员购房黑名单"制度,同时完善《房地产服务法》实施细则,毕竟,健康的房地产市场不应让中介人员成为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双面人"。
(本文数据来源:中国指数研究院、住建部公开数据、记者实地调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