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各大城市房价持续高企,甚至在某些地区出现“只涨不跌”的态势,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许多人不禁要问:这样的房价是否“正常”?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房价是由市场供需关系、土地成本、金融政策、人口流动等多重因素决定的,当前中国的房价却呈现出许多“不正常”的特征,背后隐藏着深层次的社会、经济和政策问题。
根据相关统计,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已超过“30”这一警戒线,所谓房价收入比,是指一个城市家庭年收入能够购买多少平方米的房子,以北京为例,2024年一个普通三口之家年收入约为15万元,而购买一个90平方米的普通住宅,总价可能高达300万元以上,相当于一个家庭需要不吃不喝工作20年才能买得起一套房,这样的房价显然已经脱离了普通居民的承受能力。
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被认为是推高房价的重要原因之一,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土地出让金,为了维持经济增长和公共服务支出,地方政府往往倾向于高价出让土地,这直接导致了土地成本的上升,进而推高了房价。
地方政府在土地供应上也存在一定的“惜地”行为,即通过控制土地供应量来抬高土地价格,从而获得更多财政收入,这种做法虽然短期内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但从长远来看,却加剧了房地产市场的紧张局面。
房地产市场的另一个“不正常”现象是金融杠杆的过度使用,银行通过低利率贷款政策,鼓励居民加杠杆购房,导致许多家庭背上了沉重的房贷负担,房地产企业也通过高负债扩张,进一步推高了房价。
这种“以贷养贷”的模式,表面上看是市场行为,但实际上却放大了房地产市场的波动风险,一旦经济下行或金融环境收紧,极易引发系统性风险,近年来,已有部分房地产企业因债务问题陷入困境,成为这一问题的警示。
尽管政府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如限购、限贷、限售等,试图稳定房价,但效果并不明显,房价依然在部分城市和地区持续上涨,甚至在一些二线城市出现了“涨价”苗头。
这背后的原因之一是市场预期的不稳定性,购房者普遍认为,未来房价还会上涨,因此宁愿“上车”也不愿等待,而开发商和中介机构则利用这种预期,继续推高房价,形成了一种“涨价—预期涨价—继续涨价”的恶性循环。
要让房价回归“正常”,首先需要从制度层面进行改革,地方政府应逐步减少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探索新的财政收入来源,应增加土地供应,特别是在保障性住房方面,提供充足的、价格合理的房源,满足不同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
金融政策应更加稳健,限制居民和企业的过度杠杆行为,防止金融风险的积累,还应加强市场监管,打击投机行为,确保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购房者的心态也需要调整,在房价已经高企的情况下,普通家庭应理性看待住房问题,避免盲目跟风,住房的本质是居住,而非投机,只有在全社会形成合理的住房观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房价“不正常”的问题。
房价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高企的房价让无数普通家庭望而却步,也影响了年轻人的奋斗动力,要让房价回归“正常”,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在制度、金融、政策和观念上进行全面改革,才能真正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
